□何龍
  鄭州電視臺記者在地鐵里遇到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就跟著拍攝採訪。書記乘地鐵新聞播出時,記者聲稱是“偶遇”商務中心。這個“偶遇”引起許多人的懷疑。
  《新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當時跟拍記者徐謹。徐謹稱,與市委書記確實是偶遇,結婚新聞的真實性是“完全經得起檢驗的”。
  市委書記好不容易去乘一次地鐵,就偏偏那麼巧被記者撞上?懷疑者猜測這一支票借款採訪是事先的安排,記者為了避免“作秀”的嫌疑,就特別強調是“偶遇”。
  據報道,吳天君坐地鐵是因借錢為擔心開會遲到。這一說法馬上又招來網友的議論。媒體人方炳焯諷刺說:“原來坐地鐵不需擔心遲到和堵車,難怪平時大大小小的領導都是為了忍受‘堵車’的痛苦而寧願自己去坐專車,把方便讓給所有群眾……”
  一般人在地鐵“偶遇”熟人,頂多是點點頭打打招呼,不會覺得如何意外。而在地鐵里“偶遇”市委書記,那就關鍵字行銷是一種奇遇,就像遇到“火星人”。一次“偶遇”就引來這麼多的新聞、質疑和議論,可見一定級別的領導大都是公共交通里的絕對稀客。
  新聞理論里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意思是常見的事不算新聞,罕見的才是新聞,哪怕這罕見的事是普通的和應該做的事。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政府既沒有圍牆,也沒有崗哨,人們可以自由出入。1997年,維也納市長是個女性,據說她就經常到超市買菜。民眾在超市裡“偶遇”市長,既沒有人圍觀,更沒有記者因為市長“親自買菜”而採訪她。估計在奧地利,市長買菜如果成為新聞,這本身才是新聞。
  2011年8月,美國副總統拜登一行5人到北京的一個餐館吃飯總共才花79元,當時也成為人們熱議的新聞。而這樣的事在美國不會是新聞,更沒有人熱議。
  但我們領導的辦公室則外有警衛門衛把守,內有工作人員把關,能進到辦公室接受領導的“接見”是十分難得和十分榮幸的。領導出行,往往有專車開到門口接送,一般人無法接近。百姓很難知道一些領導的行蹤,唯一可賴以判斷領導大駕光臨的,是那些開道的警車和前呼後擁的跟班。
  深藏不露的領導有一種莫測高深的神秘和威嚴。他們一旦在大庭廣眾出現,往往讓人驚奇,甚至令人受驚。2012年8月,廣州蘿崗區的一位領導在菜市場向群眾打招呼,就讓在菜市場吃早餐的一些工人感到驚愕,有人甚至因緊張而摔爛一個西瓜。
  如今有深入群眾的號召,有大領導的帶頭,我們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在公交地鐵、小餐館等公眾場合“偶遇”以前難得一見的領導,而且他們也會被網民評頭品足,乃至被視為“作秀”。
  但作秀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古今中外,都有許許多多的官員“作秀”。他們秀親民,秀簡樸,秀勤政,秀清廉……無非就是向人們釋放某種政治信號,展示某種道德風範。因此,倫敦經濟學院政治學教授肯尼思·米諾格說:“政治的實踐有時被比作演戲。政治家與演員顯然屬於彼此相關的族類。”
  但只要不是虛情假意,這種“作秀”就是對官員同僚和下屬的行為示範。對普通民眾而言,畢竟笑臉比“官臉”更宜人,簡樸比鋪張更實在,禮賢下士比高高在上更貼心,輕車簡從比前呼後擁更親民。
  而當領導需要示範某種作風、傳遞某些信息而通知記者報道時,這也無可厚非,只是不要台前臺後兩回事,不要把計劃採訪說成“偶遇”。
  要是官員們都能經常在公共場所“作秀”,讓人們看得見問得著,那麼久而久之,在哪裡見到領導都不再是新聞,在哪裡採訪領導都不必用“偶遇”了。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何龍  (原標題:領導經常“看得見”,採訪就不必用“偶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83wixi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