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四川省旅游局辦公室《關於印發〈四川省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川旅辦發〔2013〕67號)精神和四川省旅游局《關於聘請第一批四川省旅游業青年專家的通知》(川旅辦函〔2014〕152號),現將王興瓊等15位青年專家介紹如下:
  王興瓊
  (1978—),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工商管理博士後。四川師範大學首批“251人才工程”人才,國家旅游局首批“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人才,曾聘為四川省旅游局“智力援藏甘孜行”專家組成員、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四川省專家服務團樂山智力行”專家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企業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
  獨立承擔並完成了《基於游客消費心理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傳播及其影響研究》、《自媒體時代四川旅游目的地形象與口碑傳播關係研究》、《管理接班人的職業意向、職業選擇與家族企業繼任計劃的互動機制研究——以旅游行業為例》等7項省部、廳校級課題;出版了《企業組織健康研究》學術專著1部;發表了《震後旅游目的地營銷離不開政府》、《游客安全感知對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研究述評》、《國內循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行為研究述評及建議》等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8篇為權威核心,19篇為CSSCI刊物,人大複印全文轉載5篇。
  唐勇
  (1979—),男,四川成都人,理學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高級英語導游、中國地理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會員、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員(AAG)、亞太旅游協會會員 (APTA),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 (Tourism Geography)、旅游規劃 (Tourism Planning) 、遺產旅游 (Heritage Tourism)。
  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成都理工大學中青年科研骨幹教師計劃聯合資助,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理系 (Geograph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與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地理系 (Geograph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t Storrs) 作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訪學期間,受邀到丹佛大學 (Uni-versity of Denver) 就研究成果作學術報告 (Collo-quium)。獨著專著1部,主編教材1本。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APJT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JMS)、人文地理、地球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主研30餘項科研課題。代表作《Travel Motivati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Vis-itor Satisfa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載於國際權威SSCI期刊 (APJTR)。專著《龍門山地震地質遺跡景觀體系與旅游發展模式研究》獲“2013年西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圖書獎”。
  任嘯
  (1972—),女,重慶長壽人,博士,研究員,四川省旅游局培訓中心主任,區域經濟博士後,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省科技廳“災後重建文化旅游專家組”成員。曾任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四川省旅游局宣傳促進中心副主任(主持過工作)、九寨溝風景名勝管理局副局長(掛職)、甘孜州旅游局副局長兼稻城縣常委副縣長(掛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應用。
  參與了《甘孜州全域旅游實施意見》、《甘孜州全域旅游實施方案》及《甘孜州旅游產業促進政策》的制定;“大九寨冰瀑旅游節”、“亞洲首屆技巧摩托車錦標賽”、“聖潔甘孜,走進廣東”、“聖潔甘孜,走進北京”等大型文化旅游宣傳活動的策劃;稻城縣、道孚縣建立全域旅游示範縣的創建。主持和參與了《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後農戶利益補償機制研究》、《高校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研究》、《WTO條件下大九寨旅游資源整合研究》、《甘孜州旅游發展戰略研究》、《汶川旅游營銷規劃》等20餘項科研課題,其中主持北美基金1項;主研國家社科基金1項、高等教育人文社科基金1項;《中國土地制度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村集體土地自發入市及制度創新》獲四川省人文社科二等獎;《中國大香格裡拉圈研究》獲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完成了《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開展旅游調研報告》、《四川旅游業轉變發展方式研究》(四川旅游業“十二五”規劃重大子課題)等調研項目。
  出版《貨幣傳導——中國貨幣傳導制度研究》、《世界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以九寨溝為例》等專著2部;參與《會計學》、《財政學》、《西部熱土:基於自然、經濟社會的深層次考察》、《土地整理》等編著4部。先後發表《西部大開發,要邁幾道坎》、《自然保護區的社區參與與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遵循與突破——用歷史辯證觀指導中國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等論文40篇,其中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8篇。
  鐘潔
  (1979—),女,四川自貢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雲南大學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國家旅游局首批“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旅游、旅游社會文化影響。
  自2003年以來,已對四川、雲南、貴州、青海等少數民族旅游社區參與、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了長達10餘年的跟蹤研究。截至目前,共主持了11項縱向項目,包括國家社科基金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1項、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項目1項、國家旅游局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1項、四川省哲學社科基金1項、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項;以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旅游學刊》論文2篇、CSSCI 論文8篇,共計20餘篇。同時,還參與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總體規劃(修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雲南省香格裡拉地區德欽縣梅里雪山霧濃頂生態旅游景區開發修建性詳細規劃》、《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十里桃花江鄉村旅游帶開發建設規劃》等多個西部省區旅游開發規劃項目。
  郭凌
  (1981—),女,管理學博士,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旅游法方向執業律師。現任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兼任成都市青年科技聯合會理事、國際休閑度假學會(IRVS,香港)專家成員與四川大學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專家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旅游開發與休閑農業發展。
  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併發表交流論文,受邀在旅游學刊年會(2013)子會場“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發展轉型研討會”上任主講嘉賓,在旅游創新發展高端論壇(2011)上做主題發言。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廳級科研項目4項。已發表學術論文28篇,其中獨著或第一作者20篇,在《旅游學刊》、《旅游科學》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19篇。出版《鄉村旅游開發與鄉村文化的變遷研究》學術論著1部。
  文學菊
  (1973—),女,四川宣漢人,博士,副研究員,四川省旅游局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曾任四川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四川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
  組織和參與了20餘項四川省級重大旅游規劃和科研課題,包括《四川省生態旅游發展報告》、《四川省文化旅游發展報告》、《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四川省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四川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線要素整合實施意見》、《四川省旅游標識設置規範》、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區”(“中國第一山”國際旅游區、大九寨國際旅游區、卧龍中華大熊貓生態旅游區、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區、三星堆古遺址文化旅游區)和西環線、香格裡拉、“兩湖一山”、蜀南竹海、嘉陵江流域等新五大精品旅游區規劃建設方案。參與並主筆了《中國西部旅游發展若干戰略問題研究報告》、《遂寧市旅游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等省旅游局重大調研課題。
  參與編著《旅游線路統籌理論與實踐》、《旅游業危機應對與管理》(四川省旅游局課題,已由中國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先後發表《科學發展觀:世界遺產地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新思路》、《中國香格裡拉國際旅游區域合作的戰略思考》、《中國西部地質公園建設的重點、難點與對策》、《四川省紅色旅游產品開發研究》、《四川廣安小平故居旅游林策劃》等多篇論文。
  賴斌
  (1975—),男,四川成都人,管理學博士,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後、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二站博士後。現任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分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兼任四川省旅游協會教育分會秘書長、成都旅游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全國旅游行指委高職專業目錄修訂專家組成員,美國飯店協會註冊飯店業教育導師(CHE)。榮獲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一專多能”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國家旅游局首批“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交通規劃與管理、旅游產業經濟、旅游高職教育。
  自1994年起從事企業實踐12年,陸續擔任導游、旅行社和會展公司經理、總經理,旅游規劃策劃公司總規劃師等職務,擁有國家旅游局頒發的中級導游、國際旅行社經理、飯店總經理等資格證書。曾被選派至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短期研修訪學。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省級精品課程1項。獲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已發表學術論文50篇,其中獨著或第一作者36篇,在《旅游學刊》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34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旅游管理》全文轉載2篇,被CSSCI檢索14篇,EI和ISTP/ISSHP檢索收錄8篇。出版《旅游標準化理論、方法與應用》等學術論著7部,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旅游市場營銷》1部。
  周睿
  (1981—),男,四川瀘州人,西華大學副教授。現任西華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UXPA China(北京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用戶體驗研究中心)中國西南分會副會長,重慶市經信委工業設計促進中心項目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及理論、文化創意設計、交互與用戶體驗。
  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中文核心、CSSCI、CSCD、EI論文40多篇。負責主持有文化部科技創新研究課題一項(《基於APP的國際美食之都創意設計與應用開發系統研究》);省廳級研究課題十一項(《針對文博旅游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設計產業開發研究》、《成都國際“美食之都”形象設計策略研究》等等)。在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以及交互界面設計等領域擁有諸多成功的商業設計實務案例。致力於推動用戶體驗(UED)在四川高校學界與業界的交流與對接,促進UED在西南地區的發展;探尋用戶體驗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以及促進旅游文創產品開發通過創意設計與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電郵:raychou@126.com;微博@RayChou。可掃描右邊的二維碼訪問所負責的西華大學“瀾山”設計研究工作室博客:
  李健
  (1972—),男,四川宜賓人,研究生,自貢市外事僑務和旅游局副局長。曾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副教授、攀枝花市旅游局副局長(掛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文化旅游。
  曾提出“大力推進攀枝花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打造‘中國西部·攀枝花冬季陽光避寒度假旅游節’”、“種植花卉提升攀枝花陽光花城旅游形象”等多項合理化建議。先後主持和參與了《攀枝花市旅游總體提升策劃》、《攀枝花市旅游營銷總體策劃》、《攀枝花市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等10個科研課題,其中主持2項,主研2項,主持並主研6項,獨立完成字數6.5萬字;出版了2本教材,獨自完成字數2.28萬字;發表了《國內旅游業網絡營銷策略探討》、《攀枝花市蓮花村岩神山旅游區旅游資源分析及發展策略探討》、《攀枝花二灘國家森林公園菩薩岩佛教文化旅游景區市場開發探析》等論文7篇(其中4篇發表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獨立完成字數2.34萬字。其中《內陸山地河谷亞類陽光避寒療養度假旅游區開發模式研究——以攀枝花市為例》獲“2008攀枝花人才論壇”三等獎。
  黃文
  (1981—),女,四川仁壽人,歷史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後。2012年獲“第三屆西南民族大學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遺產管理。
  曾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全額資助,在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系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旅游人類學研究。主持了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項目1項、省規劃項目2項等);主研了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2項,主持參研校級與地方課題共13項;獨著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5篇,重要核心期刊1篇)。主持了《汶川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汶川縣同鎮管理差異發展研究報告》、《汶川縣草坡鄉旅游總體規劃》;主研了《四川藏區十條精品旅游線路指南》的亞丁—康定中國最美景觀大道落地自駕旅游線規劃;參與了《成都市旅游發展十五規劃》、《聯合國開發署西藏發展與扶貧項目社區開發示範點規劃》、《中國香格裡拉四川片區旅游發展與重點項目規劃研究》、《阿壩州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施方案》等30餘項旅游規劃、策劃、項目可行性研究。2011年起擔任國家旅游局頒發的中級英語導游員。從2003年開始對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的遺產管理問題進行持續的跟蹤調研。積極從事旅游培訓工作,主講了簡陽市旅游資源調查培訓和宜賓市、汶川縣等地的鄉村旅游培訓。
  何小東
  (1976—),男,陝西城固人,博士,四川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樂山師範學院副教授、沐川縣旅游局副局長(掛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發展與管理、區域經濟。
  近年來,先後參與《伊犁河谷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湖北省恩施州騰龍洞—恩施大峽谷旅游發展控制性規劃》、《沙灣區服務業發展規劃》、《萬源市十二五旅游業發展重大課題研究》、《沙灣區旅游業十二五規劃》、《七里坪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東方佛都景區旅游總體規劃》等國家、省、市、州、縣/區級旅游規劃、產業規劃等項目30餘項;參與了四川省旅游科研大會啟動會、《金沙江流域大香格裡拉(四川)國際精品旅游區總體規劃》編製、四川省旅游局旅游科研基地籌備及其科研基地管理辦法制定、四川省旅游學術委員會籌備、四川省旅游科研大會籌備、四川省旅游學會籌備、與四川省社科聯協作發佈課題及科研課題管理等工作;同時,主持或參與《區域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旅游產業體系構建與創新研究——基於四川旅游經濟強省視角》、《四川省山地旅游發展研究報告》等研究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2項(40571054、40471043),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省廳級科研項目5項。在《旅游學刊》、《旅游論壇》等旅游類專業期刊發表研究成果10餘篇。
  楊麗娟
  (1978—),女,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旅游管理博士後、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四川省口試評委、文學人類學學會青年委員會會員、人類學高級論壇青年委員會會員、旅游高峰論壇學術委員會會員、四川省旅游協會生態旅游分會專家庫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與旅游信息化。
  自1998年起開始旅游實踐,擔任導游、旅行社經理助理和旅游規劃策劃公司總規劃師等職務;曾被選派至法國短期研修訪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基金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1項,第一主研結題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級項目2項。已在《旅游學刊》、《思想戰線》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獨著或第一作者20篇。在加拿大學術期刊《文化中國》發表文章1篇、被CSSCI檢索11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旅游管理》全文轉載1篇,被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收錄3篇,被EI和ISTP/ISSHP檢索收錄3篇。出版《中國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慶洞村》學術論著1部。
  王汝輝
  (1976—),男,湖北黃岡人,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博士,四川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51重點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現任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實驗室主任,兼任成都旅游協會教育分會副會長,四川省中小企業協會宣傳策劃專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學。
  自2000年從事旅游教學實踐活動14年來,先後在成都楊振之來也旅游策劃公司從事旅游策劃規劃工作,任職總經理助理和項目經理;攀枝花得天獨厚酒店管理集團公司兼職總裁助理。在國家權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制度與傳統文化保護比較研究》,先後在《旅游學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旅游科學》、《旅游論壇》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10餘項,參與或主持旅游產業規劃、旅游景區規劃、項目可行性研究和企業管理咨詢報告等橫向課題50多項。
  冉建華
  (1976—),男,重慶巫溪人,高級工程師,在讀博士,九寨溝管理局數字信息中心主任。榮獲“阿壩州青年崗位能手”、“阿壩州第二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
  長期從事信息科學技術在景區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和實踐,現已完成“數字九寨”工程建設,目前正在積極探索“智慧九寨”建設。自2010年以來,連續組織了五屆“智慧景區”國際論壇,2014年創建了“中國智慧景區聯盟”。先後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數字九寨”、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基於時空分流導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術在自然生態保護區和地震遺址的應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智能導航搜救終端及其區域應用示範系統”、“實景化景區智能管理與服務系統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面向西部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景區集成管理模式研究”等多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與建設。在《旅游科學》、《IEEE Press》等發表了《面向服務架構在數字景區中的應用》、《RFID技術在九寨溝景區的應用分析》、《面向景區的人流車輛調度仿真及其策略》、《基於管理熵與RFID的九寨溝游客高峰期“時空分流”導航管理模式研究》、《基於池的虛擬計算資源管理與調度研究》等多篇論文,其中被EI收錄2篇,被CSSCI收錄1篇。
  劉瓊英
  (1968—),女,四川樂山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四川省第十屆“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樂山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首屆教學名師。現任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旅游管理專業主任,兼任樂山市星級酒店評審員、A級景區評審員,樂山市委黨校旅游類培訓課程主講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旅游。
  從事旅游教育與旅游實踐20多年,擁有國家旅游局頒發的導游資格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CETTIC旅游計調師、四川省勞動和人力資源保障部頒發的高級餐飲服務員/客房服務員/前廳服務員考評員等資格證書。曾被選派至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短期研修訪學。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省級精品課程1項。獲得樂山市科技進步獎1項、樂山市優秀社科成果獎1項。已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獨著或第一作者20餘篇,在《生態經濟》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10餘篇。出版《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學術論著1部;主編教材4部,其中《中國旅游地理》被評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原標題:四川省旅游業青年專家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83wixi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